近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文明风盛新时代》在央视一套播出,该片共分三集,分别为《理论进万家》《服务聚民心》《新风育新人》。专题片多篇幅宣传延安市文明实践的探索经验做法,其中第三集集中展示了弘扬延安精神、“新时代、新民歌”、红色故事会、农民家庭会等文明实践模式,时长3分25秒。
近年来,延安市充分履行市级抓协调督办推进工作职责,坚持县区兼顾、城乡融合,文明实践“一个不能少”,坚持统筹整合、资源共享,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持强化督查、悉心指导,整体推进“全市一盘棋”,持续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声音,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延安生动实践的声音。一是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打造“北学志丹,东学延川,南学黄龙,城区学宝塔”文明实践示范引领格局,探索形成有影响力的创新案例52个。2023年,与志丹县、宝塔区联合,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四项文明实践课题探索任务,推出“为您定制”“实心情满空心村6+X”“乡风文明大赛”等文明实践项目,得到中宣部文明实践局肯定。二是明确标准数字赋能。编创印发了《延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要求操作手册》,对中心所站建设运行进行“一统、一建、一服务、一防止”标准化指导。研发“1134”志愿服务综合管理数字化平台,推广使用一库、一大屏、三中心、四系统,推动志愿服务数字化管理。三是市直部门支撑引领。组建23支市直部门文明实践专业志愿服务队,建立市级文明实践联席会议制度,召开会议18次,解决问题23项。四是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坚持32年培养“小小讲解员”,深入旧址现场和基层一线,讲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经由学校培养的小小讲解员达到2.8万名,“小小宣讲团”共接待各种团体12000余个,义务演出讲解受众达800余万人次。五是“新时代新民歌”文艺宣讲。与中央音乐学院建立长期深度合作,成立央音文明实践延安中心、志丹基地,举办两届“5.23”音乐节、“10.15”艺术节以及100余场高水准的音乐会,编创推出“新时代·新民歌”17首,开展新民歌传唱、“文艺宣讲师”培训、“音乐党课”六进等讲座、公开课、竞赛、演出12200余场、发新民歌口袋书5万份、征集新作品370余件,培养文艺宣讲志愿者5.6万名,参与干部群众50万余人次。新民歌《壮美延安》在全国30多个城市广泛传唱,荣获由中音协、中曲协指导,新华网组织的“百年征程,时代华章——全国群众最喜欢的歌曲”,并确定为中国艺术基金会支持项目。六是推动两个中心融合。在“我是延安”APP设置“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栏目,推送“学习新思想”“民生服务”等内容,宣传报道文明实践经验做法和实时动态。七是构建务实管用机制。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周调度”“月推进”“十个专项整治”“督查专报”等常态长效运行机制,将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纳入县区和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文明风盛新时代》播出后,在全市精神文明战线引起热议,各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公众号、“三微一端”、“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广泛转发传播,同时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关注和积极转发,据统计,转发量达6.2万人次,累计阅读量56.3万余人次,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文明实践工作的认识理解,有力推动了文明实践持续深化拓展。(延安日报)